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就业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历来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31次提及“就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当前内外部复杂形势,如何保障今年稳就业目标顺利实现?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加大力度抓好民生“头等大事”
“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回顾过去一年,稳就业“成绩单”依旧亮眼,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比上年多增12万人,在世界经济整体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殊为不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加力稳就业促民生的决心。”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看来,促就业有利于增收入、强消费,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代表委员们表示,今年国家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鲜明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将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在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下,GDP每增长1%,就可带动约240万人就业。”
挖掘新技术应用下的就业新空间
AI会让人失去工作吗?文科是不是更“无用”了?近期,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带来的岗位替代和人才新需求,也在两会上引发热议。
“不可否认,新的技术潮流一定会对传统岗位造成冲击,但与此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岗位。”
因此,在他看来,关键在于看到新空间、挖掘新空间、适应新空间。从高校育人层面而言,应与时俱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加强终身学习能力,不满足于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必须认识到,当前知识的增长不再是线性累积,而是呈指数级的爆炸式发展,想靠大学所学包打天下,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行不通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探索研究在这一背景下保障就业的政策措施,确保新技术不会对就业市场造成过大冲击,兜牢稳就业底线。此外,新技术发展可能会提升就业门槛,让劳动力供需错配问题更加凸显,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使其更好适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这将给2亿多技能人才带来利好。”
打好"组合拳”,保障重点群体权益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还需要不断强化对各类群体的支持政策,打好“组合拳”。
“ag凯发_凯发一触即发公司有一位‘老法师’,到了60岁操作证到期了,只能现场指导,不能实际操作。”
今年2月以来,多家平台相继宣布将逐步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引发热议。
民有所盼,政有所应。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传出消息,今年人社部将完善重点群体社会保障政策,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要求。同时,还将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将试点省份由7个增加到17个,并逐步推动在全国实施。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梅兵表示,高校除了在毕业季采取一系列行动帮助支持毕业生顺利就业外,更要端口前移,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上下更大功夫,“让毕业生不仅能够好就业、还要就好业”。
“作为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经济责无旁贷。”王煜表示,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新增岗位需求,自己所在的企业每年也会吸纳七八百位应届毕业生就业,未来还将继续坚持主业实业,把谋发展、稳就业、促就业作为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