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谈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成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经历重要变革,人形机器人逐渐进入高收入家庭和工业生产领域。这类机器人具备家务协助、儿童教育、老人看护等功能,同时也能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市场研究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4万亿美元,家庭应用和工业应用将各占约50%的份额。
人形机器人相比轮式或固定臂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现有环境,无需昂贵的基础设施改造。它们可以直接融入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的环境,如椅子、桌子、梯子,操作按钮、杠杆、触摸屏,并通过双足移动穿越楼梯、狭窄空间及非结构化环境。例如,特斯拉Optimus和波士顿动力Atlas的机器人手部可以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人类工具,开启门阀或处理脆弱物体。拟人化设计使人类更容易理解机器人动作,提升共享工作空间的舒适度并缩短培训时间,特别适用于医疗、客服和家庭协助场景。
通用人形机器人能够胜任多角色任务,从仓储搬运箱子、操作叉车,到制造装配、质量检查,再到老年护理中的协助行动和取物,减少对专用机器人的需求,显著降低长期成本。人类天生倾向于与类人形态互动,人形机器人通过表情手势或面部提示,在客服、家庭和医疗场景中更易被接受,缓解自动化带来的陌生感。
然而,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挑战:平衡、精细运动控制和能效的技术复杂性尚未完全突破,早期型号如Optimus和Figure01价格昂贵,且部分人对拟人化机器人产生“恐怖谷”不安感。随着人工智能、执行器和材料的进步,这些障碍正逐步消解。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建筑、医疗、物流等领域填补劳动力缺口,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机器人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1961年,乔治·德沃尔获得可编程机器人专利,确立了核心技术。1969年,西屋电气推出全球首款工业机器人Unimate360,用于焊接,展示了自动化运动的潜力。70至80年代,家用机器人开始萌芽,PARC的MITOUCH等项目探索自主导航,光电传感器和接近开关成为关键组件。1984年,HeathkitHeroJr.作为首款商业可编程教育机器人问世,激发公众兴趣。2000年代初,iRobot的Roomba凭借“螺旋”清洁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席卷市场。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服务机器人扩展至酒店和零售,利用RFID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而波士顿动力对动态运动的研究为敏捷机器人铺平道路。2010年代,深度学习推动人工智能革命,显著提升机器人导航、物体识别和操作能力。2020至2023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消毒、配送和远程协助机器人的普及。2023年,特斯拉推出Optimus人形机器人,标志着可扩展、价格合理的家用机器人平台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