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济州岛街头发生了一起恶性暴力抢劫事件。一名40多岁的韩国籍男子A某对30多岁的中国籍务工者B某实施殴打,并抢走约120万韩元现金(约合人民币6500元)。警方经过96小时的侦破,在女厕内抓获了嫌疑人,并于14日以涉嫌抢劫致伤罪对A某实施拘留。这起看似普通的暴力犯罪,因施暴者“举报非法滞留”的荒诞辩解,暴露了跨国犯罪治理中的深层矛盾。
根据警方通报,施暴者A某与受害者B某曾在同一建筑工地务工。A某在审讯中声称“只是威胁举报非法滞留,对方主动交出钱财”,但经核实,B某实为合法居留者。这种以制度为武器的犯罪逻辑,折射出三重悖论:
首先,身份认知错位。韩国非法滞留者中,中国籍占比达37%(2025年法务部数据),施暴者精准锁定这一群体,利用其“不敢报警”的心理弱点。其次,法律工具异化。施暴者将举报机制异化为犯罪工具,暴露了韩国社会对移民政策的执行偏差。尽管济州警方承诺“不向出入境部门通报受害者身份”,但制度信任的修复仍需时间。最后,道德底线失守。工地同僚关系本应是基本信任纽带,却成为犯罪突破口。这与韩国近期排外情绪高涨形成共振——2025年民调显示,71.5%的韩国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案件引发的思考超越了个案范畴。当施暴者将工地同僚推向深渊时,践踏的不仅是法律底线,更是人类最基本的同理心。正如济州警方在结案通报中强调:“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暴力的通行证”,这句话应成为跨国社会治理的共同准则。
此案暂告一段落,但叩问仍在继续:如何构建超越身份标签的司法正义?怎样遏制将制度漏洞异化为犯罪工具的歪风?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制度层面需建立“外籍受害者快速响应通道”,文化层面则要培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文明共识。毕竟,真正的正义不在监控画面里,而在每个普通人面对偏见时坚守的良知底线。
